指的是在系統(tǒng)進行完第一次完整備份后,/dev/ht0 (IDE界面) 軟盤驅動器:/dev/fd0,/dev/sd[a-p][1-16] (SCSI/SATA) 移動硬盤:/dev/sd[a-p][1-16] (與 SCSI 相同) 打印機:/dev/lp[0-2] 備份的種類、頻率與工具的選擇 備份的方式: 1.增量備份 2.差異備份 完整備份的增量備份 (Incremental backup) 還原的考慮 增量備份的原則 所謂的增量備份。
及系統(tǒng)的用戶主文件夾 MySQL:/var/lib/mysql 整個目錄 3.其他在 Linux 主機上面提供服務的數據庫文件 推薦需要備份的目錄 1./boot 2./etc 3./home 4./root 5./usr/local (或者是 /opt 及 /srv 等) 6./var (注:若這個目錄當中有些臨時目錄則可以不備份) 不需要備份的目錄 1./dev 2./proc 3./mnt 與 /media 4./tmp 選擇備份設備 存儲設備的考慮 備份速度要求:思考硬盤用途 存儲容量:磁帶備份考慮 經費與數據可靠性:DVD 的使用,可保存 10 年左右 一些常見的設備代號: 光驅:/dev/cdrom (其實應該是 /dev/sdX 或 /dev/hdX) 磁帶機:/dev/st0 (SCSI界面)。
備份資料的考慮 造成系統(tǒng)損壞的問題: 硬件問題:硬盤毀壞 軟件問題:誤刪除、安全攻擊、 主機角色不同, 增量備份使用的備份軟件 完整備份常用的工具有: dd、 cpio、 dupm/restore 直接進行增量備份的命令:dupm dd if=http://www.3lian.com/dev/sda of=http://www.3lian.com/dev/sdb find / -print | cpio -covB /dev/st0 cpio -iduv /dev/st0 1.完整備份 dump -0u -f /backupdata/home.dump /home 2.第一次進行增量備份 dump -1u -f /backupdata/home.dump.1 /home tar -exclude /proc --exclude /mnt --exclude /tmp --exclude /backupdata -jcvp -f /backupdata/sys.tar.bz2 完整備份的差異備份 (differential backup) 差異備份值的是:每次的備份都是與原始的完整備份比較結果 tar -N '2009-06-01' -jpcv -f /backupdata/home.tar.bz2 /home rsync -av 源目錄 目標目錄 rsync -av /home /backupdata/ (將 /home/ 鏡像到 /backupdata/home/ 去) rsync -av /home /backupdata/ (再次進行會快很多,/dev/fd1 硬盤:/dev/hd[a-d][1-16] (IDE)。
然后金備份有差異的文件而已,幾乎不會進行任何操作) 關鍵數據備份 tar -jpcvf mysql.`date +%Y-%m-%d`.tar.bz3 /var/lib.mysql ,如果數據沒有改動,那么 /usr/local 或 /opt 也最好備份一下 網絡服務的數據庫方面 1.軟件本身的配置文件,備份任務也不同 備份因素考慮 備份哪些文件 選擇什么備份的設備 考慮備份的方式 備份的頻率 備份使用的工具 備份哪些 Linux 數據 具有備份意義的文件通??梢源址譃閮纱箢悾?1.系統(tǒng)基本設置信息 2.類似網絡服務的內容數據 操作系統(tǒng)本身需要備份的文件: 1./etc/ 整個目錄 2./home 整個目錄 3./var/spool/mail 4./boot 5./root 6.如果安裝過其他的套件,/usr/local/整個目錄 2.軟件服務提供的數據,例如:/etc/整個目錄,比較 系統(tǒng)與備份文件之間的差異,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,。
以 WWW 及 MySQL 為例 WWW 數據:/var/www 整個目錄或 /srv/www 整個目錄。